• 星巴克品牌形象更新?有必要吗?

    1. 曹智雄
    2. 创意总监

想像你去参加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集会,穿着过时宽松的西装又佩戴老气的眼镜,或是西装剪裁合身且皮鞋眼镜都搭配到位的你,何者会有较好的机会获得人脉与生意?

 

所有的改变,都是为了确保竞争力

品牌的形象识别犹如一个人的穿着打扮,除了必须忠实地展现个人特色,更必须根据时代的审美标准与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出适当调整。近几年来,国际上许多知名品牌如星巴克、微软与Yahoo!都陆续更新了他们的品牌识别设计;是哪些因素促使这些企业大费周章的更动原本的形象识别?而这些设计的改变,又为品牌与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?

 

调整品牌识别以支援商业策略改变

星巴克在2011年更新了他们的品牌识别设计,最大的调整便是拿掉了原本logo外缘的「Starbucks Coffee」字样,这样的更动在当时引起了全球广泛的讨论与争辩。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,是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企业本身更大的野心。记得在五年前,星巴克几乎就等于咖啡的代名词,甚至许多城市的咖啡文化,都是受到星巴克的影响而形成。随着咖啡文化的养成,喝咖啡的人口快速增加,便利商店接二连三地投入战场;而这样的市场变化,促使星巴克不得不思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咖啡战场杀出血路,以确保自己品牌的永续与领先地位;也因此有了摆脱「咖啡店」的限制,并将品牌的触角延伸到更广的生活层面的策略性转变。

去掉「Starbucks Coffee」字样后的logo,象征着这个品牌从咖啡店正式转型成为一种生活风格的代名词。即使在当下得到部分反对的声音,两年后的今天回过来看,其实星巴克这一次识别设计的改变,除了帮助自己在商业策略上的路更广,也让其他追随模仿的设计顿时显得过时而老旧,为自己与竞争对手拉开了更大的距离。

 

透过识别更新宣告品牌改变的决心

我们虽然都知道品牌真正的拥有者其实是消费者的道理,但也不得不承认,唯有从企业内部先有对品牌愿景的认同,才能有效地将品牌的精神逐步对外传达给社会大众。以最近才改变logo的Yahoo!来说,先不说新logo设计在美感上的成败,以及CEO Marissa Maye自己卷起袖子来设计logo是否合宜;从Marissa在自己部落格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,整个识别更新的流程其实就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员工向心力凝聚活动。

包含在设计前广泛地征询公司各部门上上下下对于原本logo的意见以及对于新设计的期待;或是CEO自己利用周末时间跟公司设计团队合力完成新的设计等等,这些动作基本上都是透过团队的参与,让大家对于新的领导团队与愿景有更紧密的认同感。

 

让你的品牌形象与时俱进

在二十一世纪,因为网路与科技带来的变化,所有的潮流与标准都是以加倍的速度在进行升级。

眼尖的读者去年应该会发现YouTube在社群平台与App上都更换了新的logo,而根据YouTube自己的说法,他们并非要换掉原本的logo,而只是根据数位行动装置的使用习惯来更新品牌在App与社群平台的识别表现,以呈现更符合潮流与品牌形象。从新的logo设计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它融合了io7与Window 8最新采用的平面化设计风格,并且策略性地将原本品牌视觉资产中识别度最高的“播放按钮”图形提升作为主要的识别标志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YouTube网站也会随着使用者对于新logo的熟悉,而进行相当幅度的更新,届时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完整一致的品牌形象。

 

改变—品牌的生存之道

放眼亚洲的企业,这几年在品牌识别设计上的更新幅度,似乎仍趋于保守,没有上述提到的品牌来得积极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间,过去普遍认为保守的银行业,包含万泰,国泰世华,日盛,大众,与安泰银行等几间大型私募银行都相继更新了品牌的形象识别。而相较之下,其他产业对于品牌自身形象现代化的敏感度反而来得迟钝。例如几间食品大厂,在食安问题接连爆发的时代,更应该好好检视自己的品牌形象资产,甚至产品的包装方式,除了真正解决产品的问题,也能藉由形象设计的改变,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反省与革新的决心,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信任与认同。

看到Nokia、Acer、百视达这些曾经在自己的领域占有龙头地位的品牌,纷纷因为无法因应市场的变动调整脚步而陷入危机,企业必须认清,仅是仰赖专注产品研发、降低成本、维持品质这些「以不变应万变」的做法,已经无法协助企业在今日的品牌竞争中存活;而也唯有持续地因应市场作出改变,确保竞争力,才是21世纪所有的企业与品牌的生存之道。

 

如欲转载内容或进一步采访,欢迎您来信至marketing@ddg.com.tw

品牌形象
品牌定位
品牌设计
CIS 设计